翻看一下微信日历,从1月21号开始准备口罩,再到24日除夕当天值班开始全面安排部署,可以说防控工作行动的还算比较迅速。这一段时间,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组织公司如何应对防控疫情上了。而对于这次疫情所带来的行业发展影响,也一直在思考和研究。这其中,不可能脱离宏观经济政策大环境的分析,也必须立足行业和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待。我想,这一次疫情对玻璃行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是深远的。
01.物流中国与流动停滞
过去中国之所有能够高速发展,除去国际贸易和投资拉动的市场需求外,更主要是分工协作下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和高效物流。全国分散性及专业化的买卖市场,买全国卖全国成为各行各业的特点,“流动性”是整个中国经济能够持续下去的关键因素。
而这一次疫情考验下,各地所采取的“封路”等极端方式,不仅仅对“物流业”本身产生影响,更是掐住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大动脉”。这一点,对于诸多行业,特别是玻璃企业来讲,或许是伤筋动骨的。因为玻璃窑炉24小时不间断生产的工艺特点,和原材料的全国性配置,在运输受限下会造成大部分玻璃制造企业的生产困境。因为没有哪一个企业所在地能够实现所有原料的就地采购。可以想象,如果疫情拐点没有来临,物流始终不畅,那么整个玻璃行业会出现大面积的停产。这将是十分严重的后果。
我想说的,中国发展到今天,高效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缺一不可。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占主导的玻璃行业,“物流”和“资金流”都非常关键,甚至是致命的。无论是否是“生化危机”还是“阴谋论”,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在客观的结果上都会导致敌对势力所希望看到的“不战而败”的局面。所以,一手好牌不能毁在自己“非理性”的蛮横处置手里。我们除了采取无奈而又极端的被动防控外,真正考验大家能力的,是如何积极实施“主动防控”,在做好“堵”的同时,做好“疏”的工作,在科学防治的基础上要对经济发展有所作为。因为,经此一役,如果经济一旦全面下滑,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要比这次疫情更加难以应对,“短期”疫情与“长期”发展的协调,才是大家应该理性面对的,这是中国人民的生存之本。
02.“限产”或者“停产”行为或会被更多企业所采用
从采购端再到销售端,24小时的玻璃产出也是各玻璃生产厂家所承受不了的,特别是动辄一条线1200吨或者一个产能比较大的工厂。不光原料断货,当产出的玻璃无处堆放的时候,限产或者停产将成为企业不得已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这样看,事后诸葛亮,不禁为年前行业内停产的几条线所做出的明智决定而叫绝。
年前这段时间,我所知道的,沙河迎新600吨的生产线,江门信义900吨的生产线,以及1月29日刚刚发生的天津信义1000吨的生产线都放水停产。受到原材料短缺、物流受限和产线到期的各种影响,选择在淡季停产都是英明的选择。
而对于湖北来讲,中国目前玻璃产能最为集中的区域,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封城”时间的推移,“限产”或将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据说,目前已有厂家开始实施。
03.从河北到湖北,物流受限下的产业发展
目前中国两大玻璃集散地,一个在湖北,一个在河北。而近年来,河北的优势渐无,正在向湖北转移。但戏剧化的是,今天的湖北,在走河北的老路。
从去年6月份开始炒作的河北沙河“6条燃煤生产线”的停产消息,到目前来看,仍在持续进行中,目前已经停掉了4条。这也是去年四季度玻璃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一路上涨的诱因之一。而去年进入10月份以后,河北沙河政府所采取的“封路”等围追堵截的方式,仿佛是这次武汉疫情防控限运情形的预演。在那种环境下,出入沙河的车辆完全被控制,玻璃生产及加工企业要么限产,要么停产,且玻璃放不到市场上来,当地各企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在《四季度,戏剧化的玻璃市场行情》中提到两个观点,一个是这次沙河的运输限制会持续到“两会”以后,短期内不会解决,政府的目的就是逼迫企业停产;二是沙河玻璃“堰塞湖”会在4月份集中流到市场上,二季度的北方市场价格将承受压力。
而这一次,湖北的情形似乎完全是河北沙河四季度状况的再次上演。至少我所能预见的,作为疫情最集中的地方,2月底之前运输的情况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这还要看整个疫情的走势情况。这种情况下,湖北玻璃生产企业,真要考虑“持久战”的问题,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或许能坚持的时间更久。
04.玻璃市场价格,区域分化
湖北玻璃地处全国地理区域的核心中枢,沿长江可以顺流上下,发往西南、发往华东,沿陆运可以发往经济最发达、市场需求最大的华南地区。而随着“封城”政策的影响,整个湖北玻璃出货受到限制后,外地输入减少,华南、华东的市场情况将会不差于去年四季度。
可以预见到的是,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的政治任务外,这次疫情对GDP的全面冲击,国家所采取的维稳拉动力度会加大,手段仍然要靠“资金信贷放水”和“加大基建投资”甚至“短期刺激房地产”等“非常规”举措。这对玻璃需求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而随着天气的回暖,华南、华东基本上将会率先走出疫情,恢复重建。那么,这两个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市场,在外来供给减少和投资需求拉动下,将会使得玻璃价格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当湖北玻璃出不来的时候,无论湖北的玻璃怎么降价,对市场的影响都是有限的。这就如去年四季度的玻璃行情,沙河一再降价,因为玻璃出不来,有价无市,对整个市场几无影响。
那么,湖北解禁之后呢?
这一点,关键要看各厂家累库的最大库存容量。无论这次疫情持续时间多久,那么湖北厂家所能承受库存容量就是未来对整个全国市场行情所能影响的最终量。超过厂家的库容量,无处安放的玻璃只能砸掉回炉,对市场影响的边际效用递减直至为零。所以,湖北玻璃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关键是看运输解禁的时间和市场短时间内的出货量。短期冲击会有,但随着市场也在不断恢复和厂家产销平衡后,整个市场的价格便会稳定下来。
05.又一次的供给侧改革
这次疫情,将深刻改变着中国诸多行业的发展业态。对于玻璃行业来讲,亦是三年供给侧改革的又一次延续。改革的结果,就是产能的收缩和集中,行业的重新整合。
中国的两大玻璃集散地,河北因为环保治理,在过去两年出现了产能的急剧减少,从最多的四十几条生产线干到了现在的二十几条;湖北因为疫情的严重冲击,各企业利用难得的空白期,回归到自身,重新梳理、思考和审视企业的发展,未来之路将何去何从?
不可回避的是,过去几年的环保治理和供给侧改革,是各行业国企发展壮大,成本不断推高的一个发展变迁过程。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下,中国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疫情”等危机时刻,国企是国家最好调动的武器,同时也承担着产业整合的重任;但成本的不断推高,影响的是整个产业链及下游各环节,直至最终消费者埋单,大家无心搞实业,并带来“滞涨”风险。
疫情”只是催化剂,即使没有这次突发事件,中国玻璃行业也将出现持续整合,只不过可能会慢一些。而这一次,则直接发生在玻璃产能的集中地,着实是一次对玻璃行业的深度“考验”,行业会不会加速洗牌,这个需要时间来检验。
不管怎么样,天上九头鸟,这一次让不是鸟的蝙蝠上了深刻的一课。但湖北人民是充满智慧的,荆楚之地亦是英雄之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湖北一定也是全国抗击疫情的最后收官之地,挺过这次难关后,“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以上文章来自玻璃侠的江湖—辛明。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