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酸二碱”的基础原料之一,纯碱的用途虽然很广泛,但其下游主要是玻璃、印染、化工等行业。其中,浮法玻璃占到使用量的70%以上。目前,玻璃行业受到较多的环保、能源政策因素制约,生产成本上升,行业基本是全线亏损,国内已有多家大型玻璃生产线先后停产。显然,当前玻璃行业无力接受较高的纯碱价格。同时,因受欧债危机后续影响,我国传统印染纺织业出口受阻仍没有结束,国内印染行业持续不旺,特别是江苏、浙江一带印染企业开工情况很不理想,这自然降低了对纯碱的需求。
近几年来,在国内纯碱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关系严重畸形背景下,大型纯碱企业利用比利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停止纯碱生产的机会,积极扩大海外市场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市场压力,稳定了产品价格。比如,2014年中国纯碱经济联合体旗下国内7家重点企业,共计出口纯碱136.8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76.4%。其中,唐山三友32.3万吨,山东海化26.8万吨,南化公司连云港碱厂33万吨,三大传统骨干企业出口纯碱就接近100万吨,取得了较高的出口经营收益。
然而,尽管目前纯碱的出口形势依然看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国内纯碱出口可望保持10%以上的增长,但随着国内纯碱产品的增加,在已经过分饱和与市场已被完全分割的条件下,为给增量纯碱寻求出路,国内更多纯碱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出口这道门,于是各路纯碱争先恐后地涌向港口码头。然而,国外市场容量有限,过量出口就给海外买家提供了压价选择的便利条件;而挤在出口独木桥上的纯碱企业为保持自己的产销平衡,竞相压价出货就成为唯一选择。
除此之外,当前国内纯碱新增产能多呈现潜伏状态,当市场稍有转机,或者生产企业为应对某种需要时就会启动。最为可怕的是,它们冲击市场往往不计成本,对产品价格干扰更大,对市场秩序的破坏也更严重。因此,国内纯碱价格持续阴跌,探底过程也许会相当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