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跑在一起,如今各不同:在污染一票否决的年代,因环保问题而引发关注的保险粉企业,到底有没有污染?污染严不严重?“三废”治理方面,企业都在做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化工报社保险粉产业调研小组深入一线对十几家保险粉企业进行调研后,依照企业成立时间轴,为您展示一个真实的保险粉行业。画面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厂的企业开始展开。
湖南中成:环境容量饱和 搬迁提上日程
中成是环保人士提及保险粉时的高频词。“湖南中成化工污染严重频遭举报多年却无果”的一篇文章目前仍能轻松找到。中国化工报保险粉产业调研小组的第一站就选定了湖南中成。
8月初,记者来到了湖南中成所在的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工业园区。记者沿着湖南中成正门及围墙绕到厂区后侧,对周围可疑处及铁轨外侧的河道进行查看。虽然没有闻到异味,也没有发现水体异常,但是记者看到厂门口电线杆、墙内的装置锈蚀严重。
随后,记者来到工厂周边杨梅塘社区板塘族所居住的村子。
“湖南昊华、湖南中成等企业分别位于村子的不同方向。晚上,有些企业排放废气,不同方向风吹过来的气味都不同,我们闻到这臭味就会感觉到头疼、胸闷。另外,村子里的铝铁门窗腐蚀特别快而且很严重,有些人家的门窗不到两年就得更换新门窗。村子里的河水由于企业偷排,有时候是红色的,有时候是黑色的。”
“这里的农田受到污染,村边种植的藕现在只能看,不敢吃。由于生活环境不好,有条件的村民都已搬到市里面住了,只剩没条件和上年纪的村民还住在这里。”方大叔颇有些无奈地说。
村里的污染也被全国环保志愿者关注着,村民说几个月前就有两名环保志愿者在村里住一周了解情况。
“清水塘环境污染问题的投诉一直都有,而且没有断过。在清水塘工业园区的企业中,湖南中成受到的投诉相对较多。投诉事项主要是废气和废水排放问题。”对于村民所说的情况,湖南省株洲市环保局副局长毛亚文这样回应中国化工报记者。
他说:“清水塘工业园区建设比较早,缺少科学规划导致园区的企业数量远远超过了应有的环境容量。那时没有危险防护区的概念,所以园区出现了厂区中有居民区、居民区中有厂的情况。工业粗放式发展和一些环境事故对空气、土壤等造成的污染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只有园区的企业全部搬离,才能彻底解决清水塘的污染问题及老百姓的投诉。”
现实情况是,清水塘工业园区的搬迁已被列入全国21个老工业基地搬迁重点。国务院、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专门对清水塘老工业园区做了指示,从2016年开始,要求1年初见成效、3年大建成效、5年搬迁完毕、10年建成生态新城。湖南中成确定要在2018年之前完成搬迁。
“我们是老企业,过2~3年就要搬迁,但是我们不但没有降低环保投入,反而加大环保投入。”湖南中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春华这样表示。
记者到现场时,湖南中成的废水处理装置在正常运行。据了解,其上马的“三废”综合治理改造工程,主要包括静化电除尘、净化除尘、雨水原料收集工程、雨污分流,纯碱高氨氮废水等。
“保险粉残液COD值很高,公司废水水质一直不太稳定(会有一些硫化物之类的物质影响生化系统)。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投资大约250万元,于8月1日动工筹建一个保险粉残液的预处理装置,预计两个月内完工。该装置用化学方法,可去除硫化物、降低COD,将COD由30000毫克/升降至500~1000毫克/升,甚至更低,再送到生化处理池,减少生化处理的负担,减少臭味。”采访最后,朱春华在预处理装置建设现场告诉记者。
金河保险粉:全天候监控 厂区没味道
媒体刊发的文章称烟台市金河保险粉厂有限公司的污染问题有二:一是排放的废气熏死周边植物,空气中弥漫刺鼻的臭气,使人恶心、头晕,并且影响住在河道对岸富士康公寓的员工。
中国化工报记者来到富士康公寓一侧河岸边,发现河道两侧树木绿色植被生长正常,未见到植物被熏死的景象,也没闻到任何异味,河道中也长着水草等植物。
记者随后进入厂区。据企业负责人介绍,针对此事,山东省环保厅已派人下来查看了情况,传闻配图中的白色气体为金河保险粉厂有限公司循环水蒸发冷却产生的水蒸气。
金河保险粉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学恩表示,企业不时有负面报道出现,烟台市环保局多次来检查,但是都没发现问题。为了完全记录废水、废气装置的运行情况,金河保险粉厂有限公司在废水处理装置上加装了监控设施;在废气处理装置上加装了风向标和监控设施;此外,还专门制定了废水废气处理装置的巡检规程。
记者在现场确实没有闻到任何味道。在金河保险粉厂办公楼内,记者看到了企业安装的监控废气处理装置的摄像头,并查看了企业废气装置的巡检记录本。
周学恩说:“摄像头24小时监控废气排放和生产状况,录像保存一个月,确定没问题后进行删除。我们企业规定了24小时巡检点,要求操作工对其进行巡检,并在记录本上对其准确状态进行记录。为了看到现场实时情况,管理人员手机还装有与后台监控软件相连接的APP,随时随地可以查看图像、风向和装置数据等。另外,企业还聘请了7名社会监督员,实时对厂区气味进行监控并报告。当有投诉时,操作情况及排放情况的监控录像,可供环保部门调出来查看。”
废水处理装置处也有摄像头进行监视,曝气池外还加了罩子。在废水处理装置处,记者也没有闻到任何味道。
周学恩介绍,企业把罩子中逸散的臭气用风机抽到近年来建成的保险粉紫外光催化氧化废气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已经完全消除了保险粉生产中废水和废气异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此外,公司的废渣以半固态形式通过管输到桶里进行封装,委托有资质的危废处理中心用车拉走进行处理。记者在厂里查看了该企业几个月来的固废运输五联单。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厂门前的植物郁郁葱葱,厂区中的设备、管线却比同样30多年历史的湖南中成化工有限公司更新。周学恩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企业已经多次对厂里的管线、泵等装置进行改造。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该企业已经自主研发了13项专利技术,3项已经用在了生产过程中。其中一项是针对残液处理这一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形成了残液处理专利技术,在充分回收残液中的甲酸钠后,将剩余冷凝水循环使用,由此实现了残液的零排放。每年仅回收甲酸钠一项,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中盐红四方:进入示范园 亿元搞环保
8月中旬,在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王国平告诉记者,当地化工企业都在搬迁入园,红四方的保险粉装置也于2014年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进行扩建。目前公司拥有两套生产装置,每套年产能5万吨,开工率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目前为60%。在扩建过程中,他们配套了“三废”处理装置,并在原来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
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葛敬龙告诉记者,保险粉生产车间2014年迁入园区后至今零事故。他们的“三废”治理从源头抓起,在工艺设计和生产装置选型阶段就充分考虑环保因素,新建装置采用世界先进技术,“三废”循环利用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公司拥有四五十种产品的生产链,保险粉生产的原料甲酸钠和二氧化硫均自给。另外,保险粉生产中回收来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到该公司其他生产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
车间生产中心副主任胡泽波表示,他们在保险粉生产的环保投入有1亿多元,主要用在“三废”处理方面。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能将废渣源进行处理回收,每生产1吨保险粉可回收5%的甲酸钠和10%~15%的亚硫酸钠,最后残余的酱油状液体再进行高温处理回收少量硫酸钠。废气处理方面采用5级回收法进行处理,分别为冷冻、醇洗(低温)、两级碱洗、水洗。废气处理完毕后,再经过出气口处的除味装置(两套装置分别采用等离子技术和微波技术),最终排放的气体中二氧化硫含量在1ppm以下。
据胡泽波介绍,废水处理他们采用物化处理和生化处理两级处理,处理后的COD含量30~40毫克/立方米,输送至循环园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最后排至小河流汇入巢湖。
企业简况
湖南中成化工有限公司位于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园内,原名为株洲保险粉厂,始建于1987年,1998年11月改制后更名,保险粉产能为6万吨/年(食品级和工业级)。
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从1990年开始生产保险粉,目前产能10万吨/年(工业级)。
烟台市金河保险粉厂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古现镇,1991年11月投产,目前产能5万吨/年(食品级和工业级)。
二、环保有差异 态度各不同:入21世纪,随着巴斯夫、三菱等国际巨头的退出,国内保险粉产业开始兴盛起来。新世纪的前十年里,多个保险粉项目投产,国内总产能翻了一番,达到80万吨/年。产品价格也是一路飙升,最高时吨价超过1万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之前,保险粉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与20世纪建成的第一批企业相比,这一阶段新建保险粉项目的企业大多是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围绕产业链配套而建。比如,浙江嘉成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双桥化工有限公司是与染料产业配套建设的,山东金海化工有限公司则是为了增加集团公司供给能力而进行了扩能,还有一些企业是为了承接公司内部其他产业的副产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而增加了保险粉项目。
双桥化工:企业有“家规” 不能进现场
2016年7月27日,中国法制新闻网首发《山东多家保险粉企业严重污染环境 居民陷入无法生存》一文,其后被光明网和新华网转载,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8月22日晚6点半,中国化工报保险粉产业调研小组驱车来到文中提到的山东双桥化工有限公司所在地——邹平县魏桥镇梁桥村。当汽车行驶至工厂东侧建业石化加油站时,记者就闻到一股浓厚的“酸奶”味,到达双桥化工厂门口后,这个味道更浓更重。
记者向双桥化工公司门卫询问空气中是什么味道时,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面带笑容说:“你闻到什么味道就是什么味道。”
随后记者询问了梁桥村的村民。村民说,每当下雨,双桥化工就会往沟渠里排废水,排出的废水有时候是黑的,有时候是红的,不光臭味很大,而且把渠里的鱼都毒死了。每当刮西北风的时候,吹过来的臭味都会非常刺鼻,家家户户都得关紧窗户。村民还提到,村里的井水现在也都不能喝了,用来拖地都嫌味道大,只能买纯净水喝。
第二天上午,记者到访邹平县环保局,一位名叫马云涛的工作人员接受了记者采访。
山东省环保厅针对中国法制新闻网报道中反映的情况,曾安排马云涛到现场了解情况。“我去现场看了,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出书面报告。”他显得有些不耐烦,简短回答了几个问题后,便称有事要出去,让记者去找邹平县委宣传部。
记者到了县委宣传部,宣传部的人说他对双桥化工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于是找来了双桥化工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王福顺。
王福顺介绍说:“厂子的污水处理达标后直排小清河,其河道与厂区的直线距离大概七八百米,用管子直接打过去。邹平县环保局已经在双桥化工的排污口安装了实时在线监测设备,对COD和氨氮进行监测,实时数据都可以调出来。双桥化工的地方标准比山东省的要求还要严格,COD值要求小于40毫克/升,氨氮值要求小于10毫克/升。”
记者:“村民反映工厂周边经常会有异味?”
王福顺:“我们自己也能闻到一些气味。只要是有味道,周围民众就来找我们。实际上,我们的尾气处理设施从一开始建厂就一直在运行着。我们企业是高空45米外排,而且排放指标都是合格的。化工企业一点气味没有也不现实。”
随后记者追问,“一般化工厂有气味,但没有这么大范围。气味源在咱们企业吗?还是在其他厂?”
王福顺:“这个不好说。”
记者:“厂门外水沟里的水,看着颜色比较重,村民称为黑水,而且味道比较大,是怎么个情况?”
王福顺:“不光他们看到,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这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排水不在厂前这个河排,我们是往后排到小清河的。前面这条沟里的水不是常流水,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雨大的时候上游放水,就会有水。”
记者:“一些村民反映情况,一放水就恰恰是企业排污的时候。”
王福顺:“这个不大清楚。”
记者:“梁桥村的村民说村里的井水都不能喝,您认为这是怎么造成的?”
王福顺:“没有不能喝的情况。村村都通自来水了。”
记者:“厂里的员工都喝什么水?”
王福顺:“都喝地下水。咱们企业从邹平县搬过来的时候,就在厂里打了3口水井。吃水和工艺用水都是用水井中的水,没有其他的水源,只能从自备的水井里取水。”
记者:“网传消息称,咱们厂门前的路对面有一片地由于污染不能种了,有没有这种情况?”
王福顺:“没有。都很好啊!周围庄稼长得都很好啊!咱们企业里面的水都很好啊,咱们企业里面都有绿化,种了花、草和树。”
在听完王福顺的介绍后,记者要求去厂里看看。王福顺以“领导不在家做不了主”“下午4点开会”等理由拒绝了记者的要求。
采访结束后,记者通过环保部有关部门去协调当地环保部门,希望可以到生产现场采访。但是经过一晚上的协调,第二天记者还是未能如愿进到现场。
不过,采访当天下午5点半前后,记者再次驱车到魏桥镇梁桥村双桥化工厂门口及周边走访,已经闻不到前一天空气中弥散的“酸奶”味了。
金海化工:“前身”留问题 换土搞绿化
7月27日,中国法制新闻网发布的消息中还提到山东金海化工有限公司的保险粉工业污水直排。该报道称,从企业污水处理站出来的污水直排五龙河,废水中包括焦亚硫酸钠、二氧化硫、甲醇和环氧乙烷等物质,严重污染了当地的地下水,造成村里井水无法饮用;企业排出的废气致使台上村多数村民患上呼吸道疾病,多年来征兵时村里青年无一人体检合格。
对此,8月中旬调研小组来到毗邻金海化工的台上村进行采访。但是,之前联系好的村民并没有如约和记者见面。随后,调研小组来到村口了解情况,当地村民的介绍与网上传闻基本相同。然而并没有一位村民愿意带调研小组去企业的排污口查看。
调研小组在台上村并没有闻到任何异味,来到铁道桥旁边富水河岸,也没有找到传说中的排污口,放眼望去,河边水草生长茂盛,十几只水鸟正在河边觅食,没有看到被工业污水污染的迹象。
谈到中国法制新闻网发布的消息,金海化工总经理张心遵回应道:“该文一出,山东省环保厅就立马要求烟台环保局对企业环保情况进行核查,但没有发现传闻中所说的问题。针对此事,金海化工及母公司山东金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将具体情况向烟台市环保局报告;而且委托山东三同律师事务所对发布此消息的中国法制新闻网发送了律师函。后续法律过程还在进行当中。”
在山东三同律师事务所发给中国法制新闻网的律师函中,记者看到如下内容:“三、报道‘金海化工排出保险粉工业污水,从企业污水处理站边的沟渠直排五龙河’、‘企业依然公开排污到五龙河’。金海化工周边根本没有五龙河,报道虚假。”“五、报道附图‘金海化工烟囱正在排放未处理达标的黑烟’,是金海化工锅炉烟囱,金海化工锅炉烟气排放完全达到《山东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_2374-2013),可查阅山东海阳市环保局环境检测网上公示。”
针对地下井水污染的说法,张心遵这样解释道:“这里的地下水污染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后,这里建设了农药厂、化肥厂、水泥厂等企业,开始发展工业。当时工业粗放发展,‘三废’没有处理,污染了表层土壤,表层土壤的污染物又会随着雨水深入土地深层,造成地下水被污染。”
厂区中,部分车间墙外茂盛的爬山虎几乎要把墙体完全遮住。对此记者感到好奇。
张心遵介绍,与周围村民面临情况一样,海阳市化肥厂改建金海化工时,地下井水不能饮用,厂中所有的土地都受到了污染,导致植物种植后不能成活。为此,企业从厂6千米外储水库泵水作为生产用水;将地表换上新土才使植物能够成活。
此外,针对该企业与周围村庄不符合安全防护距离的质疑,调研小组也进行了核实。
记者在金海化工提供的2014年9月4日编制完成的《安全现状评价报告》中看到“金海化工北面隔路是海阳水泥厂,西面与烟青一级路相距300米,与徐家店镇紫石夼村相距1000米,南面是台上村,相距800米,厂区围墙距离蓝烟铁路最近100米,易燃液体灌区与铁路相距220米。” 除了与蓝烟铁路的距离不符合《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要求外,其他均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张心遵解释:“这主要是由于海阳化肥厂建厂比较早,那时对安评距离要求较低,将其改建成金海化工时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
记者走访厂区时,生产装置和废气、废水处理装置都在正常运行。废水处理装置建在厂区大门外侧,据了解,其废水处理能力300立方米/天,处理后的废水排到镇里的污水处理厂。除了在合成车间和废水处理车间曝气池闻到轻微刺激性气味外,其他区域记者均未闻到令人不适的气味。
张心遵介绍:“海阳市环保局在金海化工的排水口安装了检测点,实时在线监控水质。依据企业现在的生产状况,一天产生不足20立方米的废水,处理合格后会周期性排放。”
此外,记者还看到金海化工于2012年5月8日取得了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证书。
张心遵介绍说,作为山东金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金海化工生产工艺与金河化工相同,都采用了母液套用技术,不仅提高了产品收率,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减少了废水产生量,同时降低了废水COD值。此外,在废水减少产生量方面,金海化工还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用片碱替代液碱,最大程度减小生产过程中的带入水量。
浙江嘉成:升级不停歇 环保肯投入
7月下旬,记者一到浙江嘉成化工有限公司所在的浙江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各种绿植就映入眼帘,枝繁叶茂,花红柳绿。园区内的厂房也被涂成了绿色,与周边的树木相互映衬。
进入嘉成公司的会议室,工作人员抱来了一叠资料交给记者,立项报告、环评报告、安评报告一应俱全。
“浙江嘉成化工有限公司保险粉装置是2005年投产的,一期规模为5万吨/年。嘉成化工上马保险粉项目主要是来给染料配套的。浙江上虞目前是我国最大的染料生产基地,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同时还大量出口,依靠染料的市场渠道,保险粉的销售也就做得顺风顺水。”浙江嘉成董事长阮华林向记者解释道。
因产业链而生的保险粉,在嘉成化工是循环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不仅保险粉是印染还原剂,嘉成化工还将保险粉的副产物亚硫酸钠作为木质素磺酸钠原料,作磺化剂,形成循环经济产品链。”阮华林说。
“近些年国家环保政策和环境监管日益严格,‘三废’处理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2014年浙江省政府出台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行动计划以来,嘉成在原有‘三废’治理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又加大了对环保设施和环保技术的投入。”说着话,阮华林及相关技术人员带领记者,进入了保险粉生产现场。
在现场,记者首先注意到的是正在进行改造升级的焦亚硫酸钠投料装置。
“我们的保险粉生产装置运行了十多年,公司一直在持续对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升级。焦亚硫酸钠投料装置正在改造升级成全自动管链式投料系统,将实现合成车间内无粉尘,密闭打浆;反应釜的检测采样方式将来也要采用密闭式真空取样。公司还计划实施‘机器换人’,大力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精准加料。”阮华林指着正在运转的设备对记者说。
生产车间旁边是两个全封闭的生化处理池。登上楼梯打开侧面的窗户,记者看到曝气池中的废水水花上下翻滚。
“在如何处理高盐、高COD废水上,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团队,培养和筛选出高效菌种,用于生化处理装置,仅此一项生化处理技术就投资了200多万元。”阮华林告诉记者,“通过一整套的物理化学方法以及生化处理,COD在20000毫克/升以上的废水COD可以降到500毫克/升以下,达标排放进入到上虞区废水总网。保险粉母液的处理方法嘉成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
接着记者来到了废气处理装置处。阮华林告诉记者,目前保险粉车间的废气主要来源于保险粉合成、干燥、精馏及亚硫酸钠回收和甲酸钠回收工序;其中合成、干燥、精馏废气经甲醇冷吸收塔、碱吸收塔、活性炭吸附装置及水吸收塔后,基本达到废气排放标准;另外,亚硫酸钠和甲酸钠回收过程中的废气经碱吸收塔、活性炭吸附装置和水吸收塔后,基本达到废气排放标准。仅以上废气设备的改造嘉成化工就投入了180多万元,废气中甲醇含量由8000ppm左右下降至190ppm以下,恶臭含量由原来的200ppm下降至ND(检测不出)。
在生化处理池的西南边,记者远远地就看到一座高大宽敞的厂房。厂房里面安装着一台巨大的圆筒形固废焚烧炉,直径大概有3米。阮华林告诉记者这个庞然大物叫做回转窑焚烧炉,日处理能力为70吨,是闰土股份公司投资3500多万元于2016年4月份建成的,用于园区内的固体废物处理。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固废处理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就是高温焚烧。这种焚烧炉主炉适应性强、热容量大、抗波动强,同时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高温焚烧危险废物实现了减量化和无害化,同时还可以进行烟气余热回收,节省能源。在焚烧炉尾气处理上,采取了多级、多套尾气净化装置,可以做到达标排放。
阮华林还介绍,针对保险粉生产工艺的危险性,公司在保险粉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程采用氮气保护置换氧气,以防爆炸;在车间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因干燥单元的特殊性,干燥设备采用四合一反应釜,同时每台四合一反应釜都安装两个爆破片以保证意外发生时安全泄压;作业场所电机、电气箱都改用防爆防腐蚀型;作业区地面、墙面都进行防腐处理;加强完善个人防护用品及应急救援器材配备;整个生产车间合成单元、干燥单元、精馏单元、罐区等全部安装DCS控制系统,通过监控报警及现场操作实现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
我国保险粉企业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及越来越严格的安全与环保监管形势,应该如何求生存求发展?“形势越是严峻,我们就更应该全面采用本质安全和人机匹配的安全操作、控制和保护技术,同时更应该加强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改进物料流程,增进循环经济模式,全面提升和完善环保设施,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减排和全面达标排放。”阮华林以这句话结束了采访。
三、同样遇波折 缘由各不同:尽管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产能严重过剩,但2013年至今的短短4年间,又有4家企业新上了保险粉生产装置。8月中旬,中国化工报保险粉产业调研小组走访了山东一森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洪安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恒业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寿光广汇化工有限公司这4家企业。
与之前建成的保险粉生产装置相比,这几家企业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但他们的生产状态却各不相同。江西恒业化工有限公司一直处于开工状态;山东一森化工有限公司5月底受所在园区污水处理厂整改影响而停产,随着园区污水处理整改结束,9月中旬正式复工生产;江西洪安化工有限公司因被媒体曝光偷排有毒废水接受进驻江西省的中央督察组的调查,被安义县环保局口头勒令停产而停工,随后经南昌市环保局实地检测并出具废水排放合格的报告后,于9月中旬复工生产;山东寿光广汇化工有限公司因利用暗管渗坑在厂区内偷存甲醇精馏塔洗塔水,而被寿光市环保局责令停产,随后进行整顿已于今年7月恢复生产。
寿光广汇:明管替代暗管 挂牌督办解除
据了解,山东寿光广汇化工有限公司2015年11月10日,因为利用暗管渗坑在厂区内偷存甲醇精馏塔洗塔水,被寿光市环保局责令其对污染场地实施土壤生态修复,并拆除偷排暗管,对危险废物进行规范化处置。
8月底,记者在寿光市环保局看到了2016年6月27日山东省环保厅印发的《山东省环保厅关于解除部分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的通知》,写明山东省环保厅决定对山东寿光广汇化工有限公司环境违法案等解除挂牌督办。
寿光广汇7月份整改完成开车复产,记者前往工厂采访时企业正不断提升生产负荷。当开工率恢复至70%以上时,寿光市环保局将对企业进行最终整改验收。
记者拿到的《山东寿光广汇化工有限公司环保整改情况》显示,企业将甲酸钠回收装置至渗坑的排放暗管进行了挖掘拆除,并对连接至甲酸钠回收装置处的三通连接改为弯头连接,彻底消除了偷排嫌疑。同时将精馏装置至甲酸回收装置的残液管线由暗管改为明管,以便于检查维护和辨识,并对厂区内停用和废弃的管线进行了全面拆除。对新建和改建的管线进行了架空铺设,进行了介质、流向标识,便于生产规范管理。
另外,寿光广汇还对原存液的渗坑进行了清淤处理,修复污染土壤,设置危废暂存库。公司对原坑进行了扩大,清理污染土壤77.64吨,污染土壤装袋称重后现存放在危废暂存库。1月19日,由山东华一检测有限公司对整改的土壤进行了取样检测对比,检测结果是达到了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
按照新设230平方米危废暂存库的规范要求,寿光广汇设立了危废识别标志、危废管理台帐,建立完善了危废管理制度、危废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并全部上墙管理。他们将77.64吨污染土壤按危险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储存管理,并于1月4日与青岛新天地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有限公司签订了危废处理协议,委托青岛新天地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有限公司进行处理。
该公司张经理告诉记者:“当前企业在环保上下了大功夫,势必要将环境问题及隐患完全杜绝。整改完成后,我们也愿意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每天上下班经过厂边时,我都将车窗摇下来,闻不到任何气味,心里才踏实。”
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保险粉生产产生的废水主要有精馏残液提取甲酸钠后产生的废水、精馏塔甲酸钠的设备冲洗水、车间洗刷水等。为彻底解决生产废水问题,公司新建了日处理12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设施(预留池),使最终处理后的废水指标达到侯镇项目区污水处理厂的指标要求。
在工厂内,记者见到了企业整改后的预留池;改造至地上的管线均带有液体的流向标识;在废气、废水处理装置周围都没有闻到明显的味道。据企业介绍,整改之后企业请过许多专家对整改装置进行了验收;寿光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也经常来工厂内进行检查。
对于之前工厂渗坑存污水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记者询问了企业厂区西面晒盐场的工人。工人告诉记者,该盐场已有30多年了,生产食用盐和工业用盐,一直通过泵抽地下卤水来晒盐,地下卤水没有受到影响。
一森化工:园区整改污水厂 工厂停产三个月
8月22日,中国化工报保险粉产业调研小组抵达山东一森化工有限公司,当时公司的保险粉装置正处于停产状态。不过,仍有30%左右的员工正常上班。整个厂区崭新的面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该厂食堂和宿舍都建在厂区内,并且企业大部分负责人,工作日起居也均在宿舍楼中。
“由于新海工业园污水处理厂超负荷处理导致污水排放不达标,被滨州市环保局要求进行整改,导致园区中多数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我们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一森化工总经理刘伟对记者说。当时,该厂已停产了3个月。
据刘伟介绍,“三废”处理成本占企业生产成本很大一部分。其中,废水处理装置投入300余万元;尾气吸收装置投入1000余万元;废渣处理装置投入少一些,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处理废渣。算上装置的折旧和运维费用,“三废”处理总成本约300元/吨产品,占到保险粉成本的10%左右。
废水处理方面,一森化工与湖南中成化工有限公司采用同样的处理技术。废水经三级处理(含预处理)后,COD值由15000~18000毫克/升降至500毫克/升以下、氨氮降至40毫克/升以下,再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此外,该厂的废水处理装置上加了遮罩设施,用来防止气味扩散。
“一森化工污水处理装置每天处理能力是120立方米。正常开车时,日产废水50立方米、生活污水30立方米,必须每天处理。”刘伟告诉记者:“其实,我们的废水处理装置能使处理后的废水达到直排标准。滨州市直排标准为COD60毫克/升以下。预处理每立方米废水的费用10多元,而处理到直排需30多元。因此,园区污水处理厂在这段时间进行改造时,工厂选择停产。”
固废处理方面,据一森化工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王庆军介绍,国家目前规定,若企业1年危废产生不超过5000吨,政府就不批复建设危废处理装置,因此工厂并没有上马固废处理装置。刘伟说:“一森化工产生的固废由青岛新天地危废处理中心处理,每吨处理成本为5000多元。公司正常生产的时候,每天会产生1吨多固废,1年要产生300多吨固废。”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一森化工的废水外排口是上锁的。公司介绍只有园区污水厂监测污水处理合格之后才开锁外送至新海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否则就必须在厂里继续处理直到达标之后排放。由于此次园区污水处理厂整改,当地环保局也要求一森化工自费加装在线监测设备,对COD和氨氮进行实时监测。
“工厂停产前的生产负荷为70%~80%,生产工业级保险粉,主要出口印度和土耳其,国内销售以山东周边企业为主,最远销到浙江省。现在我们最担心的是停工可能会失去下游老客户。”刘伟说。
好在随着9月15日园区污水处理整改的结束,一森化工正式复工生产。目前生产状况恢复正常。
洪安化工:“邻居”偷排污水 自己整改避嫌
今年8月份,江西省洪安化工有限公司曾被媒体曝光,称该企业偷排有毒废水,在当地引起了较大关注。不久后,进驻江西省的中央督察组也多次接到对洪安化工的举报。督察组在洪安化工检查数日,但并未发现重大环保问题。
8月底,中国化工报保险粉产业调研小组来到洪安化工,此时的洪安化工正处于停产状态。据洪安化工负责人介绍,公司在被媒体曝光后,省环保厅、市、县级环保局分别进驻公司,但并未发现媒体曝光中所出现的问题。园区内出现的污水,为该园区附近一家亚麻生产企业偷排污水所致,该企业的负责人已被刑事拘留。
记者发现,所在工业园区离居民区也较远,附近居民很少。记者暗访时,周边百姓表示工业园区的化工厂数量虽然不多,但有时气味特别大。当记者想深入了解时,百姓的戒备心理较强,不愿多讲。
针对工厂气味这一问题,洪安化工生产部副总经理黄栋梁告诉记者,由于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甲硫醇,这种气体臭味很大,人体对其很敏感。虽然工厂目前可以做到甲硫醇的达标排放(<1ppm),但依然可以被人察觉到。
黄栋梁说:“洪安化工为避免环保污染嫌疑,进行了多项环保整改。”根据企业提供的材料,该公司8月份向南昌市环保局递交了一份环保整改书面报告。该材料显示,近阶段该公司对所有污水管网重新进行防漏处理,对中转缶区、储缶区地面、危废暂存库进行防漏处理。公司还投入120万元,委托江西泰龙防水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工程设计施工。截至8月1日,已完成相关工程施工。
据黄栋梁介绍,对甲酸钠进行浓缩回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废水的产生量。在废水处理方面,洪安化工主要采用芬顿法—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安义县工业园化工区要求排向污水处理场的废水COD低于500毫克/升,而洪安化工可将污水COD处理至300毫克/升以下。在废气处理方面,企业主要采用三级碱洗,对主要排放物甲醇和二氧化硫进行处理。
在污水处理方面,洪安化工委托江苏一环集团有限公司对公司环保情况设计整体解决方案。计划新建一套250立方米/天污水处理装置,主要考虑应急水池收集水,初期雨水处理能力及为二期工程配套污水处理能力预留。装置建成运行后可将现有污水处理至直接排放标准。另外,他们针对污水气味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计划投入550万元,3个月内完成项目建设。
针对尾气气味问题,公司已投入约40万元对尾气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现已完成气柜防漏处理及更换硫酸循环槽,焦亚硫酸钠、二氧化硫系统增加两台储缶;通过此次投入改造可明显改善尾气系统处理缓冲能力及尾气处理效果;重新生产后,相关设备即可投入使用。
另外,洪安化工还投入了约35万元新增两台离心机减少车间无组织废气排放。焦亚硫酸钠离心装置增加一台封闭式全自动离心机,减少焦亚硫酸钠放料废气排放。公司现已完成设备安装,重新生产后即可投产使用。
恒业化工:生产融入循环理念 “三废”追求“零排放”
中国化工报保险粉产业调研小组8月底抵达江西恒业化工有限公司附近的高安市新街镇碰塘村时,村民向记者反映说,村子与工厂大约有1000米的距离,自化工厂开工以来,周边河水被污染,生活用水只能使用自来水,村民家门前的小塘被污染,河中的鱼已经没有了。由于企业需要烧硫黄,只要工厂开工味道就很大,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随后,记者来到了江西恒业化工有限公司。企业正在生产,环境整洁,生产车间有轻微味道。
针对前段时间有报道称企业存在暗管偷排的情况,恒业化工董事长周继文解释道,“报道出来以后,巡视组发了一份函到宜春市,宜春市环保局和高安环保局到企业实地调查,出了一份回函给巡视组,说明此情况不属实。因为报道中所涉及的暗管离企业很远,不在恒业化工厂区的范围内。”
他说:“公司保险粉生产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生产过程中的反应釜残液作为下游产品的生产原料,再将下游产品的废液回收利用至保险粉生产工艺中,整体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他称自己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现“三废”零排放的保险粉企业。不过,对涉及到的“三废”零排放技术,企业要求保密,记者不便详细介绍。
“由于企业实现了零排放,目前周边居民也不再投诉了。过段时间还将新增加几台风机,彻底去除掉生产车间内的气味。”周继文说。
保险粉的废气主要包括甲醇、环氧乙烷、二氧化硫等,通过碱洗去除二氧化硫,精馏去除甲醇。据周继文介绍,为了确保最终没有味道,公司在原来三级碱洗的基础上加至五级碱洗,同时增加了一级冷冻机组进行冷凝处理。目前,精馏塔的加热是用天然气燃烧供热,今后准备采用二氧化硫燃烧回收余热来供热。